Personal tools
You are here: Home News & Events 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落幕

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落幕

Courtesy of 星島日報.

星島記者菊子康橋市報道: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昨(七)日落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遺產記憶合作計劃首席負責人陳劉欽智的資訊科技與大型數字內容整合的講談,強調了科技發展及應用對社會的影響,也把科技人一部份的注意力,帶回到文化及歷史領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全球記憶網計劃首席負責人陳劉欽智昨日在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中,以「科技發展的大規模社會影響」為主題,藉由她經辦的秦朝兵馬俑數據數字化項目,介紹世界文化及傳統在資訊科技及大規模數位內容上成功整合的例子。

  分別擔任過克林頓總統、布殊總統資訊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的陳劉欽智指出,資訊科技不但改變了人們溝通、研究,甚至生活的方式,還藉由儀器或設備,消彌了語言、空間等障礙。

  她的秦始皇帝項目(http://memorynet.org/archives/gmnet/pei),早在廿五年前,就做到把十萬八千張秦 朝兵馬俑相關照片,放進錄影碟(videodisc)中,為搜尋資訊者提供了令人難以致信的具互動功能的多媒體資訊,贏得十五國不同媒體的爭相報導。在科 技進步到數字化後,她的這些內容也成功轉為數字數據,使得搜尋數據,保存歷史傳統資訊,都變得更為容易。

  「秦始皇帝」的這一項目,也帶動、催生了全球數字圖書館計劃。

  陳劉欽智指出,數據資訊化、數字化的結果,還讓他們得以重現秦朝兵馬俑服飾的不同顏色。這一部份的資訊科技發展,也使得已破損、退色的古物,有機會還原形象。至於搜尋類似數據或圖像等的資訊科技功能,對從事文史研究者,也一樣有極巨大的幫助。

  陳劉欽智也早從2002年起,就已參與推動中美百萬圖書計劃,以及台灣的數字博物館計劃。目前她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援下,經辦全球記憶網 計劃,以及國際數字圖書館計劃。至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遺產記憶合作計劃部份,目前已收集有891處世界遺產地點,包括679處文化點,174 處天然環境點,25處綜和點。這些世界遺產點的內容將可以阿拉伯、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等六種語言供人搜尋數據。

  昨日落幕的第九屆新興資訊科技會議,除了科技研發新發展外,也有數家公司總裁獲邀講談科技研發的商業應用。廿一世紀硅材公司董事長梅家駒就介紹 了把二氧化碳變成小蘇打(baking soda),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的既減碳,又有產品可賣的做法。昨日的一系列講座中,也有不少大波士頓本地的學者專家應邀講談,包握哈佛大學基因治療計劃副主任李政欣 講談「細胞及基因治療的發展」,高平公司執行副總裁曹伯禹講談「微型顯示器的流動視頻革命(Microdisplay for Mobil Video Revolution)」。

Document Actions